胡适之和陈依依立刻赶到孙老六的菌棚。面对质问,孙老六开始还支支吾吾,最后在铁证和巨大的压力下,涨红了脸,蹲在地上抱住了头:“我……我就是看虫子多了,心里发慌……怕把菇子啃坏了……就……就偷偷喷了点以前存下的、稀释了很多倍的杀虫剂……就喷了一次!真的就一次!我想着这么点量,应该没事……我糊涂啊!”他懊悔地用拳头捶打着自己的脑袋。
真相大白。根源在于新成员对“有机标准”的严苛性认识不足,存在侥幸心理。一次微小的违规操作,差点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。
胡适之的脸色从未如此严峻。他召集了合作社全体成员大会。会上,他没有疾言厉色地训斥孙老六,而是将那纸检测报告和孙老六的违规记录投影出来,声音沉重:
“大家看到了,一次心存侥幸的‘小动作’,差点让我们所有人的努力付诸东流!‘有机’、‘可追溯’,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,是刻在骨子里的规矩!是柳溪产品安身立命的根本!今天残留量是低,明天呢?后天呢?一旦信任崩塌,再想重建,比登天还难!”
他目光扫过每一个人,带着沉重的力量:“我提议:第一,孙老六家本批次所有产品,合作社按成本价收购,损失由合作社承担,但孙老六本人需在合作社内部做深刻检讨,并负责清理受污染区域土壤,半年内不得参与核心种植。第二,立即成立由依依、秀芬婶、石头和我组成的品控巡查组,不定期对所有成员地块进行突击检查和抽样检测。第三,引入更严格的惩罚机制,一旦发现违规使用化学投入品,立即清退出合作社,并追偿名誉损失!”
会场鸦雀无声。孙老六羞愧地低着头,无地自容。其他成员,尤其是新加入的,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警醒。胡适之用一次近乎惨痛的教训,为柳溪合作社的“规矩”二字,浇筑了最坚实的混凝土。陈依依看着他沉稳而有力的侧影,心中充满了敬佩。他不仅带来了技术和渠道,更在关键时刻,为这个新兴的集体注入了不可或缺的规则意识和危机处理能力。
风波过后,柳溪合作社的运行更加规范有序。胡适之带来的电子记录系统经过磨合,被李秀芬等骨干运用得越来越熟练。新开拓的“山野寻真”和“归园田居”平台订单稳步增长,与“原滋味”形成了稳定的三角支撑。合作社的账户上,资金渐渐充盈起来。
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,合作社的骨干们聚在校舍改造成的简易办公室里开会,讨论如何使用第一笔可观的公共积累。
“要我说,先给大家分红!让大家实实在在拿到钱,干劲更足!”张石头第一个提议,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红光。
“分红是应该的,但不能全分光。”李秀芬比较稳重,“得留一部分做风险金,万一再遇到天灾或者市场波动呢?”
“对!还有技术投入!”王铁柱嗓门依旧大,“胡教授带来的那些小仪器好用是好用,但太少了!能不能再添点?还有赵技术员那边,是不是该给人家加点补助?人家帮了咱大忙!”
大家七嘴八舌,讨论热烈,核心诉求都是围绕着眼前看得见的利益和需求。
一首沉默倾听的陈依依,目光却投向了窗外。阳光下,村口那棵老柿子树郁郁葱葱,天蓝色的“柳溪图书角”木箱静静悬挂。几个放了学的孩子正围在树下,踮着脚从箱子里取书,小小的身影充满了渴望。她收回目光,清了清嗓子,声音不大,却让讨论声渐渐平息下来。
“大家说的都有道理。钱,要分,要攒,要投入生产。”她顿了顿,目光变得柔和而坚定,“但我觉得,我们是不是忘了点什么?忘了我们最开始,是为了什么?”
她指向窗外:“是为了让柳溪的孩子,不用再像他们的父母一样,只能背井离乡去打工!是为了让他们在家门口,也能看到更大的世界!这笔钱里,能不能拿出一部分,把我们的‘柳溪图书角’,真正变成一个像样的阅览室?买些新书,添几张桌椅,让孩子们有个安心看书的地方?”
办公室里安静下来。王铁柱挠了挠头,张石头张了张嘴没说话,李秀芬则若有所思地点点头。
胡适之看着陈依依,眼中充满了毫不掩饰的赞赏和温柔。他接过话头,声音沉稳有力:“我支持依依的想法。教育,是改变柳溪未来的根本。图书角升级,是第一步。这笔公共积累,我建议分成三部分:一部分按劳分红,兑现承诺;一部分作为生产发展和风险基金;剩下一部分,专款专用,用于村里的教育文化投入——图书室是起点,未来还可以考虑设立奖学金,或者引入远程教育资源。”
他看向众人:“柳溪要振兴,光靠林下种养还不够。我们要留住人,更要培养人。让孩子们在家乡看到希望,读到好书,拥有改变命运的知识和眼界,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,是扎下最深的根!”
这番话说到了许多人心坎里。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?谁愿意骨肉分离?最终,提议获得了一致通过。当第一笔用于教育的专款被郑重地划拨出来时,陈依依看着胡适之,两人相视一笑,无需言语,心意相通。他懂她心中最深的牵挂,并用最务实的方式,和她一起守护着柳溪未来的火种。